2019年5月8日,《光明日報》理論版刊發了我校“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課題“打赢脫貧攻堅戰跟蹤評估研究”首席專家、商學院謝玉梅教授的研究成果《脫貧攻堅背景下的設計參與扶貧——基于江口的考察》一文,這是謝教授第2次在《光明日報》發表理論文章。文章結合我國脫貧攻堅背景,對設計扶貧概念和内涵進行了界定,基于對貴州省江口縣的考察,提出随着貧困地區人居環境、人口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改變,設計參與扶貧對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設計扶貧就是把設計納入扶貧工作體系中,通過設計創新改進扶貧開發方式,充分運用和發揮獨創、道德、情感、美學的設計力量來助力脫貧。設計扶貧的理念主要是“以設計尊重并發揚多元的人文生态,推動健康的産業生态和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生态”,強調通過設計創新在經濟、社會、環境領域形成良性循環,有效提升産業活力和生命價值。
文章指出,基于對縣域資源和村域貧困現實的總體性把握,江口先人一步,通過設計實踐深度發掘本地資源與特色文化,尋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态環境高水平保護,探索了一條利于形成脫貧長效機制的新路。江口設計參與扶貧路徑從三個方面層層推進:用資源創建區域品牌、以區域品牌推動健康産業發展、通過設計創新激活鄉村價值,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生态。江口設計參與扶貧的實踐為中西部生态環境脆弱貧困地區環境保護和扶貧提供了示範,也為建立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銜接機制提供了可行方案。
文章指出,設計創新是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手段。設計創新具有的獨特優勢可以形成一種綜合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彙聚而成的創造力,通過對各種資源組合、包裝、品牌打造、産業提升推進産業規模化,最終把生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區域品牌優勢轉化為區域競争優勢。設計參與扶貧的江口實踐表明,設計能夠通過多元路徑把本地資源和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産力,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生态環境改善與貧困人口脫貧緻富的“雙赢”目标。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應發揮設計力量,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的關系,讓更多人獲得幸福感。
謝玉梅教授自獲批“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課題以來,以習近平扶貧重要論述為指引,深入實踐,總結和探索中國扶貧路徑,撰寫中國扶貧故事,為我國打赢脫貧攻堅戰做好跟蹤評估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