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動态 > 學生工作 > 正文 學生工作

老樹著新花——江南大學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赴東北調研老工業基地産業升級

來源:商學院   文:張譯文;圖:李馨婕 趙绮昀;審核:李榮華     發布時間: 2019-08-15    點擊量:

7月23日至7月28日,江南大學商學院“吾問錫東”調研團在林增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遼甯錦州、吉林長春進行實地調研,探究智能+工業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應用。本次實踐調研旨在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與采訪座談的形式,深入了解智能工業與東北老工業基地銜接的現狀、問題與發展方向,培養同學們運用商科專業知識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的實踐能力。

大數據推動高效生産

7月24日上午十點,調研團隊來到了中石油的直屬企業——錦州石油化工公司(即錦州六廠),錦州六廠作為一家國有特大型企業,在與國外大公司激烈競争的情況下,國内市場占有率一直保持在87%以上;有許多裝置為國内首創技術,并擁有自己的專利。

在錦州六廠黨委宣傳部部長司兆平、辦公室主任姜石的帶領下,實踐團隊對工廠進行了參觀,他們為隊員詳細講解了錦州六廠的結構組成和發展曆程,并探讨了“智能+工業”模式對重工業轉型升級的意義。

在詳談中實踐團隊了解到,錦州六廠早已開始應用相關技術,收集各個生産流程的參數數據,輔之以自動化流程和工程師經驗,部分生産環節已經可以做到全自動化生産,形成高效有序的工業生态循環系統。

政策難行,智能+道路陷坎坷

7月25日,吾問錫東調研團與錦州稅務局征管科科長富佳欣進行訪談,在訪談中提到了阻礙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諸多問題與稅收扶持政策方面的缺陷。

富佳欣科長在訪談中提到,由于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聯通難以達到十分契合的狀态,上傳下達成難題,許多政策隻是做表面功夫,傳統工業無法真正受惠其中。故“智能+工業”模式難以一蹴而就。

同時,錦州大部分稅收來自于國企石油化工産業,對于該類企業的科技型轉型稅收存在一定的缺漏,相關關注度及扶持政策較少。

富科長表示,對于大學生而言,實地将科技應用實踐與能源産業基層結合,從實地經驗中得到成果并加以優化,探索出一條工業智能化的中國式道路意義深遠。

于一汽感受“流水線”魅力

7月26日,吾問錫東調研團隊參觀了一汽大衆汽車公司轎車二廠總裝車間和一汽的曆史博物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簡稱“第一汽車”,1953年7月15日破土動工,中國汽車工業從這裡起步。52年來,一汽緻力于增強産業的活力和競争力,使汽車成為長春的主要經濟增長點。

走進一汽的總裝車間,車間門口懸挂的巨大電子屏幕精密顯示着目前生産線上的完工狀況,不同型号的上線産品和下線産品一目了然。一汽采用柔性生産線技術,在計算機的管理下,将多種生産模式結合,做到物盡其用。同時,流水線的傳輸裝置均采用木闆拼接而非傳統的金屬材質,不僅是為了拆卸方便,也考慮到東北夏冬兩季溫差大,木闆不會熱脹冷縮的特性。

一汽的照明設備也實現了智能化,會根據當日室内自然光照強度自動調整照明數量,據負責人介紹,這為一汽每年節約了200-300萬元的照明費用。車間内來往的物流小車有序的為生産線供應物資,高效的物流系統也為一汽的生産制造節約了成本。

六天的東北之行,實踐團隊感受到了東北深厚的曆史、濃郁的人情,了解到了傳統重工業在新時代下的變化與發展,意識到了這位曾經的巨人如今面臨的發展瓶頸。

通過與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交流、走訪工廠,充分了解企業對“智能+工業”産業新模式的見解與看法,實踐團隊感受到了在新時代大政方針引領下,東北傳統工業生産結構轉型曆史進程。本次東北之行,啟發了同學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将“智能+工業”模式融入傳統重工業的智慧火花,更激勵了大家不斷努力,以所學知識切實服務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團隊成員了解錦州六廠發展曆程

隊員們向錦州六廠宣傳部部長了解先進生産管理技術

實踐團隊參觀一汽大衆汽車公司轎車二廠

實踐團隊參觀一汽大衆轎車總裝車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