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科研動态

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成功舉辦“第五屆全國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論壇

來源:商學院 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   文/圖:洪巍;審核:吳林海     發布時間: 2016-04-25    點擊量:

日前,以食品安全風險治理與公共政策為主題的“第五屆全國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論壇”在無錫召開。論壇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專業委員會、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主辦,江南大學國家社科重大課題《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研究》課題組承辦。來自江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南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國内30多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7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論壇收到論文50多篇,近30位專家在會上重點圍繞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機制、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科技問題等進行了發言。

基于多學科視角審視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是本次論壇的一個重要特點。會上,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教授做了《關于STPP理念的現實性和前瞻性》主旨演講,指出食品安全風險的治理需要依靠科技與機制的有機結合。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研究所劉海波研究員指出,食品行業涉及知識産權各個方面,提高知識産權意識和能力,有助于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建議在條件成熟時,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可以将世界知識産權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作為世界知識産權日的某一年度主題,呼籲世界範圍内樹立崇尚食品科學和保護食品知識産權的意識,營造鼓勵知識創新和保護食品知識産權的法律環境,提升全球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水平。南京農業大學嚴火其教授指出,可以通過改善動物的福利狀況來改善人類的食品安全狀況。中國農業大學李建軍教授認為數據科學與生物技術的融合可能為食品安全治理帶來新的機緣,一方面數據科學的應用可能強化食品安全監控和危機處理的精準性;另一方面,數據科學和生物技術的融合創新可能拓展出食品生産的新範式,進而為從食品安全的源頭和全過程治理提供有效保障。中國人民大學劉永謀教授提出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若幹“哲學”追問,認為社會共治對治理中國食品安全風險具有根本性的意義,關鍵是建立成熟健全的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要充分發揮食品行業的協會、行會、中介組織以及消費者協會、專業媒體、NGO組織的作用,讓各利益相關主體的權利訴求充分表達,在良性博弈中保證中國食品安全風險在可控和可接受的範圍内。

與會專家研讨中一緻認為,食品安全風險客觀存在,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對目前處于深度轉型的中國而言,食品安全風險更為複雜,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食品安全需求與分散的、落後的食品生産經營方式之間的矛盾将長期存在,有效治理中國的食品安全風險關鍵是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促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當務之急是,深化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分工明确、各司其職的社會共治體系。與此同時,必須加快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的建設,提高公衆食品安全消費的科學素養,這是扭轉公衆食品安全滿意度持續低迷,重振食品安全消費信心的必由之路。會議形成共識,社會共治是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思路上的重大轉變。

會上,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林海教授介紹了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研究情況。基地主任徐立青教授介紹了江南大學學科建設情況。與會專家高度贊賞江南大學近年來在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第五屆全國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論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