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科研動态

中山大學李新春教授做客“商學大講堂”

來源:商學院   孟佳豪     發布時間: 2018-05-29    點擊量:

5月28日下午“商學大講堂”系列學術講座第110講在商學院116東方廳舉行。本次講座邀請到中山大學李新春教授,給師生們作題為“民營企業國際化戰略轉型”的學術報告。講座由王育紅副院長主持,商學院院長滕樂法、黨委書記李佳敏以及學院教師和研究生60餘人參加此次講座。

李新春教授首先指出,中國的民營企業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做到兩點:創新和國際化。中國的民營企業發展已經到了關鍵時期,有些企業成功的走了出去,成為了市場競争的領先者,比如三一重工、阿裡、華為等,國際化給這些企業的規模、品牌、管理方面帶來了巨大轉變,使它們能夠抵禦單一市場帶來的風險;而很多企業卻在國際化中出現各種問題,這些企業受阻的原因主要是創新不足和對核心技術與器件太過依賴。李教授用了中興的例子再次強調,中國民營企業必須推動品牌和核心技術的發展,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其次,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也要注重戰略和研發能力。發達經濟跨國公司的戰略模式是将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内部化優勢相結合,而新興經濟體跨國經營模式通常采用“聯接、聯盟、學習”的3L模式。在民營企業國際化過程中主要是大型或行業引領性民營企業的國際化,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其“二元化”的結構,即大量中小企業是基于勞動密集的國際化。

中國很多民營企業都是以“勤勉式”國際化走出國門,即走向工業化集約型路徑,但是“勤勉式”國際化會帶來結構性問題,如大量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帶來低水平的國際化,産出和服務質量低下;分散的中小企業在價格上的競争導緻中國國際化上的混亂,加劇其資源能力弱小的負面性。李教授指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應從“勤勉式”走向“創新式”,在國際化戰略轉型中采取新的路徑、新的戰略和新的組織方式,突破國際化中的二元結構。李教授還用了摩拜和比亞迪兩家企業成功的國際化案例,再次強調創新戰略是民營企業國際化戰略轉型的核心。

最後,李教授分享了國際化戰略與創新值得關注的研究課題如新興經濟體(轉型經濟)企業國家化戰略、模式、路徑與競争;數字經濟下的國際創業機會與資源整合;新興經濟體企業國際化與創新、新興經濟體企業國際化中的社會責任與文化因素、家族企業國際化與創新等。

李教授的講座,現場氣氛活躍,師生踴躍提問。李教授分享的一些子課題, 為大家今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與會師生均感到收獲很多。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