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者觀點 > 正文 學者觀點

狠抓食品安全風險治理不放松

來源:民生周刊   吳林海     發布時間: 2022-10-17    點擊量:

【民生周刊10月14日】食品安全風險在全球各國普遍存在,隻不過是起因、性質與表現方式不同而已。伴随着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深刻轉型,使得世紀之交的中國面臨着新舊食品安全風險交織的複雜局面,給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特别是在2004年、2008年爆發了性質極為惡劣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三鹿奶粉”事件,引發了國人對食品安全的普遍關注。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23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動情地指出,“毒奶粉、地溝油、假羊肉、镉大米、毒生姜、染色臍橙等事件,都引起了群衆憤慨。‘三鹿奶粉’事件的負面影響至今還沒有消除,老百姓還是談國産奶粉色變,出國出境四處采購嬰幼兒奶粉,弄得一些地方對中國人限購。想到這些事,我心情就很沉重”。

“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面對人民群衆對食品安全現狀的強烈反映與要求改變現狀日益高漲的呼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的曆史起點上,以“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定位食品安全,把食品安全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部署,以巨大的理論與實踐勇氣作出了系統化的制度安排,卓有成效地推進了由“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治理,全國主要食用農産品與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上保持穩定向好的态勢,老百姓食品安全滿意度、獲得感逐步提升。

—食用農産品安全水平穩中向好。新時代的中國農業發展已步入由數量型擴張向質量型保障發展的曆史新階段,這對在源頭上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以來,全國主要食用農産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均保持在96%以上的高水平上。2021年全國農産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高達97.6%。從監測品種看,2021年全國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産品、水産品抽檢合格率分别為97.1%、96.5%、98%、98.8%、96.9%。

—食品安全總體水平穩中有進。2014年建立“雙随機、一公開”的監督抽檢制度。2015年以來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一直穩定保持在95.0%以上。尤其自2017年以來,合格率均保持在97%以上的高位水平,2021年達到97.3%,比2012年提高1.9個百分點。2017年至2021年全國肉蛋奶米面油等日常消費大宗食品的合格率均保持在97%以上,尤其是社會關注度高的重點食品安全水平穩中向好。以嬰幼兒配方乳粉為例,2014年至2016年,抽檢合格率分别為96.9%、97.2%、98.7%,而在2017年至2021年的合格率則分别達到99.5%、99.9%、99.8%、99.89%、99.88%,成為曆史上嬰幼兒奶粉質量最好的時期。

—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穩定趨好。2013年全國進口食品貿易規模達到461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食品進口市場。之後進口貿易持續增加,2021年達到1944.6億美元的曆史新高。進口食品合格率由2013年的95.8%提高到2021年98%以上的水平。2021年全國海關在口岸監管環節檢出安全衛生項目不合格并未準入境的食品為2893批次,較2020年的2001批次增加44.6%,被拒絕入境的食品達到31403噸,堅守了進口食品的“國門安全”。

—老百姓食品安全滿意度穩步提升。今年8月,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2697個消費者網絡随機抽樣調查表明,超過85%的受訪者對當前食品安全持滿意評價。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表明,2019年公衆食品安全滿意度比2014年提高了15.3個百分點。這10年來,農藥獸藥殘留超标、非法添加等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突破道德底線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老百姓普遍關注的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已連續12年零檢出,蛋制品中“蘇丹紅”已連續7年零檢出,老百姓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逐步得到解決。

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是曆史性、世界性和時代性難題。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食品安全風險演化的進程被大大加速,在更短的時間内呈現出更為劇烈的變化,給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奮進,創造了曆史輝煌。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2019年發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GFSI)顯示,2019年中國的GFSI分值為71.0分,比2012年高出8.5分,在EIU給出的113個參評國家中位居第35位,比2012年提高了4位,食品安全總體狀況處于全球中上遊水平。

在人口如此之多、對國計民生影響力如此之巨、改革難度如此之大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領域,在短短10年時間中中國水平躍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這在人類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史上亦屬罕見。這一切彰顯了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中國特色。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實施食品安全戰略重大決策。作為新時代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基本方略,食品安全戰略以人民為中心,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步走”的戰略目标相對應,成為嵌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之中的具有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國家制度安排,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意志,回答了在新時代食品安全風險領域“治理什麼”“誰來治理”“怎麼治理”等一系列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形成了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中國化理論體系,為這10年治理食品安全風險提供了根本遵循。

—落實“四個最嚴”。2013年12月23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用最嚴謹的标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确保廣大人民群衆‘舌尖上的安全’”,并充分體現在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之中,成為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法治準則,為打擊食品犯罪,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提供了法治保障。2021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1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3萬餘名;全國檢察機關起訴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藥劣藥等犯罪1.1萬人,辦理食藥安全領域公益訴訟3萬件;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鐵拳”行動中查辦違法案件5.22萬件,“山寨”酒水飲料、節令食品案件2.59萬件。在2013年至2021年,全國法院共審結各類食品安全刑事案件3.8萬餘件,判決人數5.2萬餘人。

—構建社會共治體系。全國積極探索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的方法與路徑,尤其在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暢通社會監督渠道、促進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健全食品安全誠信體系、推動行業自律、完善消費追償機制、試行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探索,充分發揮了市場機制作用,拓展了社會共治渠道,創新了共治方式。政府監管“一條腿走路”的“單中心”模式正在逐步改變,企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以公民投訴舉報為例,在2014—2015年間全國食品稽查大案要案中,50%以上來源于投訴舉報線索。目前,公民投訴舉報已經成為監管部門發現和打擊食品安全重大違法犯罪的主要案源渠道之一。

(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院長,商學院教授 吳林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