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隊伍

當前位置: 首頁 > 師資隊伍 > 師風師德 > 正文 師風師德

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會計系在行動

來源:   圖文:張澤南;審核:張海峰     發布時間: 2021-02-26    點擊量:

自今年1月學院成功舉辦課程思政推進會後,會計系的老師們積極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會計思想、會計元素融入課程思政。利用寒假期間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深入學習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精神。進一步挖掘會計思政内涵,堅持“誠信為本、不做假賬”的職業道德理念,創新“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計道德操守、職業精神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朱和平教授帶領的中級财務會計團隊指出課程教學設計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會計理論,還要正确引領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講解現金業務核算中職工差旅費報銷流程知識點時,要求學生嚴格遵守國家法律、企業會計準則,堅守誠實守信、嚴謹敬業的品格,明确财務人員要以公允、客觀、負責的态度核算每一筆業務,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在講授“存在棄置義務資産的确認和計量”時,朱教授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引入教學研讨中,從環境保護和企業社會責任視角拓展棄置義務的内涵和外延,啟發學生正确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倡導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助推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新時代營造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思想指引。

朱佳俊老師認為“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會計學》課程除了要教會學生基本會計理論、方法,更重要的是結合職業德道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職業觀念,遵循職業道德要求,服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朱老師在《會計學》課程講授過程中,從會計的起源講起,結合《孟子正義》闡述會計的内涵與價值;結合《算術、幾何以及比例概要》介紹數學與會計的關系;結合《資本論》講述會計與經濟的關系;結合《關于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分析會計與道德的關系。并針對新冠疫情企業會計核算面臨的困難,與學生開展了《基于互聯網的會計應用與發展》大讨論,讓同學們真正認識和理解會計學理論與應用,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和職業觀。

鄭垚老師指出在課程思政推進中,财務會計理論建設不僅要引進國際先進的理論和經驗,更要結合我國具體的會計實踐發展,構建與時俱進的會計理論體系,用于指導高校會計課程建設與理論研究。譬如,在《高級财務會計》課程中的企業合并方法講授時,要結合具體的會計職業判斷,在整個過程中要保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在新租賃準則講授中,除了提示學生注意租賃準則的核心變化,即取消了承租人關于融資租賃與經營租賃的分類,承租人采用單一計量模式,對所有租賃确認使用權資産和租賃負債,并分别确認折舊和利息費用(特殊情況除外),還要啟發學生租賃準則改變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融合思政理念,向學生傳遞保持會計誠信是企業家恪守商業文明必須堅守的底線,杜絕将實質上的融資租賃以經營租賃的形式進行處理,從而達到資産和負債都不上表的目的,降低企業資産負債率,來達到粉飾财務報表的目的。

喬磊、史茜等老師所在的财務管理課程團隊通過對“瑞幸咖啡”、“康美藥業”、“獐子島”等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财務造假案例的講解,培養學生的财經法律意識,提升探索性和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及社會責任感。通過對财務指标背後含義的深層挖掘、特殊事項會計處理方法的分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學習對比國際會計準則、分析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要義,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形勢分析與判斷能力,增強民族自信,培養家國情懷。

肖仲雲老師在《審計學》課程的講解中指出,審計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收集證據、評價證據。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秉持職業謹慎的态度,依照國家法律和會計、審計準則,做到獨立、客觀、公正,誠實守信,運用先進的數據分析資源和方法,以獲取充分、适當的審計證據,發表可信賴的審計意見。再如,在講授注冊會計師的職業責任、職業期望和财務報表審計中發現的舞弊問題時可以啟發學生引申對注冊會計師社會責任的思考。學生在學習該部分知識時既要理解期望差距的客觀存在,也要盡可能地縮小期望差距,合理保證财務報表中不存在重大錯報,積極履行注冊會計師的社會責任。另外,以企業真實的财務舞弊案例為背景,鼓勵學生利用各種資源去做主動的探究性的學習,可以分組完成并做成果展示。

沈曙東老師建議《稅法》課程思政建設可以通過對法理的分析,法條的講解、案例的讨論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樹立法治觀點,強化法治思維和守法意識。他就如何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授課過程談了幾點看法:第一,法治。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稅法課程的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具體的法條,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樹立法治觀點,通過相關案例的讨論,強化學生稅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理念。第二,公平。公平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稅收公平是實現平等競争的重要條件,要體現合理負擔的原則。稅收公平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稅收負擔能力上,負擔能力大的應多納稅,負擔能力小的應少納稅,沒有負擔能力的不納稅;二是從納稅人所處的生産和經營環境看,客觀環境優越而取得超額收益的應多納稅,反之少納稅;三是從稅負平衡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實際稅負必須盡可能公平。教學中要通過具體的法規講解,使學生能認識并強化這些理念。第三,誠信。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具體到稅法課程,就要教育學生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法人組織内的工作人員,填報各種納稅報表要老老實實,不錯報、不漏報、不瞞報等。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今後的會計教學與實踐中,會計系的所有老師将積極探索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課程思政新路徑,力求打造“有特色、有深度、有溫度”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形成一系列可推廣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典型經驗和高質量教學科研成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出更好的效果。

會計系課程思政讨論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