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要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要聞 > 正文 學院要聞

華東師範大學段錦雲教授做客商學大講堂

來源:商學院   文:劉倩 圖:汪長玉 審核:劉長青     發布時間: 2024-12-04    點擊量:

11月28日下午,“商學大講堂”系列學術講座第259講在商學院116報告廳舉行。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段錦雲教授受邀作題為“AI vs.人:人們何時以及為何偏好其建議”的學術講座。講座由組織管理系主任汪長玉教授主持,商學院教師和各專業研究生60餘人參加了本次講座。

段錦雲首先介紹人工智能(AI)數字化應用的多個維度,提出引人深思的問題:随着機器人和AI技術的普及,是否會導緻大規模失業和社會問題?他從宏觀和個人兩個層面分析了這一問題,并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雖然某些工作可能會被AI取代,但同時也會催生新的職業機會。AI的應用不僅限于大語言模型如KIMI和ChatGPT,人型機器人的發展也極為迅速,它們通過人機協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段錦雲探讨分析了人工智能在不同任務類型下的應用和人們對AI的偏好。在分析性任務中,人們更偏好AI,因為AI在處理計算和分析性任務時通常更準确、快速。在社會性任務中,人們更偏好人類,因為人類在理解和處理情感、心理狀态方面更為擅長。對于客觀性任務,人們更偏好AI,可能是因為AI能夠提供客觀、無偏見的結果。而主觀性任務中,人們更偏好人類,因為人類能夠提供基于經驗和直覺的主觀判斷。

接着,段錦雲分享了AI在提供建議時的有效性。他指出,當AI的建議更加具體和可操作時,即聚焦于“如何做”(HOW)時,人們更有可能被說服。這種建議的實用性和可執行性是其說服力的關鍵,因為它們為人們提供了明确的行動指南。此外,他還強調了文化、曆史和宗教因素在塑造人們對AI的态度和接受度方面的重要性,并且東西方在這些方面可能存在顯著差異,這些文化差異可能會影響人們對AI技術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方式。對于快速反應和情緒性的任務,人類更擅長完成,因為這些任務需要直覺和情感的快速判斷,這是人類的強項。而對于那些需要深入分析和決策的慢系統任務,AI則更為合适,因為AI能夠處理大量數據并提供基于邏輯和算法的決策支持。

最後,段錦雲對AI數字化提出了展望,強調了在數字化時代中,個人和組織需要适應和掌握新技能和思維方式。

本次講座,與會師生深受啟發,對AI技術的未來應用和影響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講座現場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