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動态 > 學生工作 > 正文 學生工作

【實踐進行時】縱覽羌族文化 感受民族風情——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雲上民族

來源:   商學院     發布時間: 2018-08-19    點擊量:

為了深入邊遠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充分了解當地社情民情,培養同學們實踐調研與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江南大學商學院“言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一行8人于8月13日奔赴四川省阿壩羌族藏族自治州下茂縣羌族聚居地,了解羌族文化,感受民族風情。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前進道路上,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斷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民族文化繁榮興盛。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羌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羌族聚居地區遭受重創,羌族的民族文化也随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十年汶川,十年改變。羌族文化在相關文化部門的搶救和保護之下,經過十年的恢複和發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為了解羌族文化修複和保護現狀,調查羌族文化傳承情況,13日至14日,江南大學實踐團來到中國羌族博物館和中國古羌城,開展了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在博物館中,同學們通過參觀館藏展品、聽取講解介紹,對羌文化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在民族信仰上,羌民族信奉原始宗教,即萬物皆有靈,山神樹神等萬物皆為神,這種原始宗教表達了羌族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随後,同學們參觀了羌族的民族服飾,并通過将服飾樣式、用途與祭祀活動的對應研究,深入了解了羌族宗教信仰中的重要祭祀活動,還原了羌族人民的原始生活場景。

通過深入學習羌民族的人文風俗、曆史演進,同學們認識到,羌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從男獵女織,到住房生活,羌族人民從實自給自足,到創造屬于本民族的獨特文化,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羌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在博物館中,随處可見羌族屬于本民族的文化精華。不論是祭祀時踩着羊皮鼓鼓點随意搖晃的舞蹈,還是不似蘇繡精緻卻具有獨特魅力的羌繡,無一不讓人感歎一個民族文化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14日,實踐團來到茂縣羌族聚居地著名景點——中國古羌城。步入羌城,正在進行的開城儀式吸引了實踐團的目光。随後,同學們就開城儀式的形制、曆史等問題進行了采訪。據了解,開城儀式由來已久,現在一般于每天九點準時舉行,風雨無阻,且全年無休,如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一樣莊嚴而肅穆。開城儀式由羌族的“釋比”即首領帶領,伴随羌族的獨特音樂和舞蹈,在古老而神秘的羌族語言中訴說着對神的敬仰,打開中國古羌城的城門,歡迎中國各地的朋友來到美麗的阿壩州。在曆史上,中國古羌城雖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到嚴重損毀,但經過政府的支持和文化保護協會的不懈努力,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災後重建。重建後的古城由原先的古官寨後建設成為阿壩州旅遊景點。現如今,中國古羌城已成為羌族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和文化保護中心,同學們走過特色建築風格的城門、聆聽悠長婉轉的羌語歌曲、浏覽繡着萬字紋的民族服飾,深切感受到發展民族文化、豐富文化産品、建立文化産業對于邊遠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大家堅信,在黨的領導下,少數民族人民能夠通過勤勞與智慧,充分分享祖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果實,在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通過改革創新,不斷推動優秀的民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走進社會,體察民情國情,在腳踏實地的實踐中獲得真知,有所提升,作出貢獻,是大學生社會實踐不變的要求與内涵。在短暫的實踐過程中,“言行”團隊的同學們獲益匪淺,既對一個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對一個民族的智慧懷有了崇高的敬意,又通過此次社會實踐,盡自己所能,在了解與學習羌文化的同時,挖掘其背後的文化蘊意,加強社會大衆對其的了解,使其得到更多的關注,争取讓民族的文化瑰寶為世界人民所共同欣賞,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團地成員采訪當地羌民


團隊成員合影


團隊成員體驗羌繡


團隊成員與國家級“釋比”傳承人合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