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3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由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曲阜師範大學聯合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研究”(14ZDA069)課題組的三位學者,圍繞這一頂層設計上的治理思路,就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完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以及打造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從頂層設計、改革引領、法治保障,到産管并重、多策并施,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日趨完善、社會共治格局逐步形成、治理能力不斷提升,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确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為新時代推進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進程指明了方向。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當前,我國安全食品供給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必須對食品安全風險及其供應鍊的多個環節、多個社會主體、多種調整方式進行宏觀設計和整體布局,要基于供應鍊的視角來審視食品安全風險治理問題。
構建現代化食品供應鍊
治理體系的重要意義
加快構建現代化食品供應鍊治理體系,有利于科學認識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的影響因素,合理地對其進行評價和控制,從而有效改善我國食品産業的發展困境,推動我國食品産業更快更好地發展。構建現代化食品供應鍊治理體系的意義就在于:第一,它是落實食品産業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供應鍊具有創新、協同、共赢、開放、綠色等特征,構建現代化食品供應鍊治理體系,有利于加速食品産業融合、深化社會分工、提高集成創新能力,有利于建立食品供應鍊上下遊企業合作共赢的協同發展機制,有利于建立覆蓋食品原材料采購、生産、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監控體系。
第二,它是實現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目标的重要途徑。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是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食品安全治理,通過各種機制共同保障食品安全。構建現代化食品供應鍊治理體系有利于促使供應鍊上下遊企業有效履行社會責任,同時吸納社會組織、個人等非政府力量的加入,真正實現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目标。
第三,它是提升食品企業國際競争力的重要載體。供應鍊作為整合資源的有效組織形态,既在食品企業層面對上下遊産業協同發揮作用,優化微觀産業運行機制,提升産業組織能力,又能夠在國家層面對國家間互聯互通提供基礎支撐,實現國家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構建現代化食品供應鍊治理體系有利于整合全球資源,建立全球供應鍊平台,更好地推動國内食品企業廣泛參與國際分工,拓展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
構建現代化食品供應鍊
治理體系的現實困境
構建現代化食品供應鍊治理體系應該從發展實際出發,符合科學規律,适應中國國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世界發達國家不同,我國食品供應鍊治理面臨着特有的難點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一是食品供應鍊的層級過長且主體分散。我國食品供應鍊橫跨一、二、三産業,覆蓋種植、養殖、生産加工、物流運輸以及餐飲管理等環節,複雜且難于管理。從加工環節來看,一些生産企業規模過小、管理混亂,這成為制約食品加工環節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食品供應鍊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在存儲方面,我國長期比較重視城市經營型冷庫建設而忽視了加工型冷庫建設、重視大中型冷庫建設而忽視了批發零售冷庫建設;在運輸方面,冷藏運輸更多應用在幹線運輸,在支線配送上很少采用;在服務方面,也存在着服務标準不完善、服務内容不完善等問題。
三是食品供應鍊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平台尚未完全建成。現代物流信息技術和設施在我國食品供應鍊物流中的應用尚不充分,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現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術和裝備設施、農産品食品保鮮技術、低溫制冷技術、冷鍊設計技術、智能化倉儲和配送技術與裝備等的應用普及程度較低。
四是食品供應鍊的安全标準體系不完善。我國食品供應鍊的相關安全标準體系,如農産品标準體系、食品檢驗檢測體系、食品質量安全評價指标體系等不完善,食品安全的監管網絡建設也明顯滞後。
構建現代化食品供應鍊
治理體系的路徑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當前社會現狀作出的一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科學判斷。在具體實踐中,應基于國際經驗,從我國實際出發,以實現社會共治為核心,創新發展食品供應鍊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食品供應鍊治理體系。這是推進食品安全戰略的重要路徑。為此,應着重在治理主體的新組合、治理能力的新突破、治理效率的新提升、治理水平的新發展上作出努力,既滿足新時代人民群衆對食品安全的新需求,又能為食品安全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
一是創新食品供應鍊組織模式,實現治理主體的新組合。發展“農戶+合作社+産地交易市場”、“核心企業+合作社+農産品生産基地”等食品供應鍊創新模式,由供應鍊核心企業對食品安全進行全過程控制管理。
二是發展現代食品交易和物流新技術,促進治理能力的新突破。加快食品供應鍊“三網合一”(互聯網、物聯網及物流信息網)建設,支持多層次、多目标的供應鍊集成化管理,進一步降低供應鍊的成本,縮短供應鍊運作時間,在供應鍊上建立高效的治理機制,提高整條食品供應鍊的治理水平。
三是增強食品供應鍊物流服務能力,推動治理效率的新提升。注重發揮第三方物流的作用,減少食品流通中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構建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物流體系,從而确保食品供應的時效性,減少因易腐性産生的質量安全問題。大力推廣使用冷鍊物流,實現冷鍊物流規模化、網絡化和标準化,從而有效減少運輸損耗,保證食品的安全性、新鮮度以及營養度。
四是完善食品供應鍊安全标準體系,實現治理水平的新發展。加快制定食品供應鍊産品信息、數據采集、指标口徑、交換接口、數據交易等關鍵共性标準,加強行業間數據信息标準的兼容,促進供應鍊數據高效傳輸和交互。積極參與全球食品供應鍊标準制定,推進食品供應鍊标準國際化進程,促使我國食品安全标準體系框架、原則與國際食品法典标準保持一緻,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設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國際通行做法,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技術标準體系和認證體系,使監管部門在工作中有據可循,有法可依。
(作者系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