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衆吃得放心”的要求,食品安全戰略由此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創了中國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境界。
為進一步助推“食品安全戰略”,2015年11月27日上午,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與中國食品安全輿情研究中心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5)》、《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報告(2015)》、《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報告》、《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分析報告》、《2005-2014年間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中國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報告》等研究報告。境内外50多家新聞媒體與課題組20多位學者參加發布會。發布會由基地主任徐立青教授主持。
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朱長學首先緻辭,他表示,在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發布近年來食品安全與網絡輿情的狀況報告,總結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治理的新經驗,分析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新形勢,揭示未來面臨的新問題,共商貫徹中央精神的新舉措具有重要意義。他指出,《中國食品安全報》成立20年來,見證了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見證了中國食品安全體系的建立與監管體制的調整,也深切地感知到中國食品工業的不易、中國食品安全治理事業的不易,并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學界展開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吳林海教授代表課題組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2014年,我國主要食用農産品與食品供應數量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的基本态勢,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總體呈現“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以推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線,食品安全風險治理能力實現了新提升。雖然近年來我國仍然發生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但“總體穩定,正在向好”是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的基本面。
基地副教授洪巍代表課題組介紹了2014年度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基本狀況,他認為,2014年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持續保持“總體穩定、趨勢向好”的良好态勢,但上海福喜事件等一系列具有較大影響的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為全社會所持續關注。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基本特點為:一是輿情事件的涉及面更廣;二是食品安全網絡輿情主要由人源性因素所誘發;三是微博仍是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重要載體;四是轉基因仍是關注的焦點;五是網民理性有限,推進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刻不容緩。
随後,課題組發布了運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大數據挖掘工具專門研究而形成的《2005-2014年間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中國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報告》。基地副主任王建華副教授介紹了由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食品安全治理評論》(第二、三卷)的情況,指出該刊物是适應食品安全治理新常态,秉承“為人民做學問”的曆史責任,兼顧“學科交叉、特色鮮明、實證研究”的學術理念,側重于中國食品安全治理現實問題的研究,為政府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參考。
據悉,《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與《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報告》是教育部批準、由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課題組承擔的2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報告。此次發布的相關研究報告,是由課題組連續推出的第四個年度報告,也是該基地目前正在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課題《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研究》的研究成果。近年來,江南大學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堅持問題導向,基于實證調查,緻力于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研究,目前已成為國内具有影響力的專業性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智庫。

發布會現場

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朱長學發表緻辭

江蘇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吳林海教授做新聞發布

洪巍副教授做新聞發布

王建華副教授做新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