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科研動态

【實踐進行時】我院暑期實踐團隊赴宿遷調研後扶貧時代新模式

來源:   商學院     發布時間: 2017-07-08    點擊量:

2017年6月30日-7月7日,江南大學商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開發式扶貧調研團”一行9人在謝玉梅教授帶領下,前往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宿遷進行了為期8天的調研,探究精準扶貧背景下宿遷特色扶貧模式,為全國後扶貧時代的發展路線提供借鑒。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赢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我國将在2020年實現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後的相對貧困問題成為新時代精準扶貧的重要課題。江蘇省率先進入後扶貧時代,已摸索出具有特色的宿遷扶貧模式。

調研團頂着酷暑,在短短8天内共走訪了兩地11個村,與214戶農戶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調研團聽取了宿豫區及泗陽縣扶貧辦領導和村“兩委”的扶貧脫貧彙報,對第一書記和扶貧專幹進行了深度訪談。兩地圍繞江蘇省“十三五”期間《關于實施脫貧緻富奔小康的意見》展開工作,宿豫區派駐優秀年輕幹部到經濟薄弱村任第一書記、采取“三進三幫”機制實現扶貧“雙向全覆蓋”;泗陽縣通過“四送,即送項目、送崗位、送政策和送溫暖”及“四資,即圍繞資源、資産、資本和資助抓增收”,建立“一村一衛一店一廠一園”,實現家門口就業脫貧。

調研團在謝玉梅老師指導下,通過入農戶、下農田、進工廠,了解到宿遷“第一書記”的選派落實大大提高了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及效率,構建“第一書記”資源共享平台對于宿遷市扶貧工作的順利推進具有重要意義。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家門口就業創業”項目的引進解決了空心村、留守和貧困問題。調查團認為,教育補助、大病醫療保險、小額信貸扶貧、以财政扶貧資金建廠房引資等模式能夠有效減緩貧困,但要建立長效脫貧機制并非易事,尤其是财政扶貧資金如何通過與産業扶貧結合保值增值是個難題,如何協調扶貧的短期目标和長期目标是後扶貧時代需要認真探索的課題。

同學們在此次“開發式扶貧”專題實踐調研中,本着專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認真開展,了解國情、關注民生、增長才幹,圓滿完成任務,以實際行動向即将召開的黨的十九大獻禮!

調研團隊

現場調研

現場調研

現場調研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