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對食品安全的新需求,已成為新時代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開啟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新征程,全面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進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效防範食品安全風險,讓人民吃得放心,這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重大任務。
12月18日上午,江南大學、中國食品安全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以“新時代、新需求、新征程”為主題在北京召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成果座談會”,發布了《2016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2016年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研究報告》《2016年中國水産品質量安全狀況研究報告》《2016年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大數據研究報告》《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報告》等系列研究成果。
國家質檢總局原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裡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朱長學出席會議并緻辭。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華南食品安全研究發展中心、曲阜師範大學山東省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等有關方面的學者,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境内外50多家新聞媒體出席了研究成果座談會。會議由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研究團隊負責人吳林海教授主持。
《2016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主要食用農産品、食品的生産與市場供應基本滿足國内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2016年,全國農産品質量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7.5%,比2015年上升0.4個百分點。全國食用農産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自2012年首次公布該項統計數據以來已連續5年保持在96%以上。2016年,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6.8%,與2015年持平,食品監督抽檢合格率的總水平已由2006年的77.9%上升到2016年的96.8%,且自2010年以來一直穩定保持在95.0%以上。研究報告同時指出,現階段我國食用農産品安全出現的主要風險是長期以來粗放型的農業生産與工業化戰略實施過程中引發的多種矛盾産生的長期累積,土壤污染和農藥等化學投入品過量施用是從源頭上影響食用農産品質量安全風險的最主要因素。食品安全的主要風險在于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微生物污染、質量指标不符合标準、重金屬等污染、農藥獸藥殘留不符合标準,以及生物毒素污染等。
《2016年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大數據研究報告》是研究團隊采用大數據挖掘工具進行的專項研究,重點研究了2016年國内主流網絡輿情所報道的已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研究表明,2016年國内主流網絡輿情報道全國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數量相比于2015年呈大幅下降态勢,但仍處于相對高發期。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集中在酒類、肉與肉制品、蔬菜與蔬菜制品、水産與水産制品、水果與水果制品等五大類,且主要發生于食品生産與加工環節(66.91%),其次依次為消費、流通與初級農産品生産環節。由于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生産或經營假冒僞劣産品、使用過期原料或出售過期産品等人為特征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占比達66.18%。
《2016年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研究報告》指出,食品安全網絡已經成為公衆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有效平台。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網民認為食品安全狀況有了新的改善且比較有信心,參與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的意願較高,但網民識别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真實性的能力不強,而且更為關注輿情中的負面信息。研究提出,應深入探讨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的演變規律與監管引導策略,以促進食品安全網絡輿情健康有序發展。
《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健康中國”與“食品安全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已基本完成了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有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對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已成為新時代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食品安全法治體系不斷完善,以新的《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為契機,各級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通力合作,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依法懲處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取得了明顯成效。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有序推進,統一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初步形成,但仍面臨諸多的問題。社會共治已在法律上确立為食品安全風險的基本原則,政府監管“一條腿走路”的單中心模式正在逐步改變,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格局正在形成,但現階段社會組織與公衆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的路徑與作用發揮相對有限,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逐步推進。

發布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