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商學院“商學大講堂”邀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武漢大學汪濤教授,給師生們作了題為“全球化和網絡環境下的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化營銷戰略”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市場營銷系主任李峰老師主持,商學院院長滕樂法、商學院教師和研究生等50餘人參加此次講座。
汪濤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紹了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化中的困境。中國共有170萬品牌,數目龐大,然而僅有2個進入全球最佳品牌前100強。這樣巨大的反差讓人震驚的同時,也讓人思考為什麼中國的産品做到了走出去,但是卻沒有走進海外市場,被國際市場上的消費者認可?那中國企業品牌有沒有成功的案例呢?接下來,汪教授講述了中國企業品牌在全球化和網絡環境下也有成功的個案。第一個品牌是ONEPLUS,它主要是在北美市場做口碑、歐洲市場做銷量、亞洲發達市場做影響力。而且使命明确界定:與世界分享品質科技。ONEPLUS通過全球價值鍊整合和全球化品牌傳播,并且采取獨特的銷售方式:邀請制來打造自己企業品牌,實現國際化發展。第二個品牌是Wiko,這家企業位于法國南部卻是一家中國企業,它通過打破常規,颠覆以往,實現品牌國際化。
随後,汪教授進一步介紹品牌國際化的理論現狀。目前國際化理論主要包括标準化或适應化戰略、企業内部品牌能力提升、品牌國際聯盟、跨國品牌并購、市場進入路徑、國家品牌和國家營銷。進而提出了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企業“走出去”後怎樣被國際市場消費者認可、接受,實現“走進去”?
針對企業品牌如何走出去,汪教授提出企業應該獲取更廣泛的品牌認可,塑造差異化的品牌形象;迎接挑戰,利用機會。同時必須放在全球化和網絡化的大背景下,發展與之相适應的品牌全球化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汪教授向我們講述了全球化和網絡化對品牌國際化的影響:全球化和網絡化打破了阻礙商品、資本、信息等元素流動的各種壁壘,推動了全球市場一體化發展、加速了新興國家企業品牌國際化進程,重塑了全球市場并改變企業的營銷運作方式,使得企業必須開發出适應這種變化的内在能力。針對如何回應環境變化的要求,汪教授認為應當從全球化和網絡化兩方面研究。在全球化方面企業應當一體化與差異化并舉;在網絡化方面,企業應當迎接挑戰,開發内在能力,利用外部資源。
最後,汪教授分享了就全球化和網絡環境下的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化營銷戰略研究的一些子課題。子課題(1):制度距離、品牌合理性與品牌國際化績效的關系子;子課題(2):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品牌文化原型資源開發;子課題(3):網絡化環境下的品牌國際化營銷能力開發。這些子課題對學者們接下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導。汪教授還回答了許多老師和同學的問題,對相關專業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

講座現場

汪濤教授作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