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學開始以來,學院的老師們在認真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始終将“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育人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實際行動堅守立德樹人的崗位初心。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浦徐進教授,堅持秉承“課程思政不斷線,立德樹人不打折”的信念,在第一時間根據疫情防控進展調整教學内容,堅持高質量完成在線教學任務,在給學生講授《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運用經濟學的供求原理向學生解釋疫情攻防戰,分析疫情對中國經濟可能産生的影響,引導學生對中國經濟保持堅定信心,引導學生應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分析和思考與疫情相關的經濟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學以緻用、心系家國和經業濟世的情懷。
市場營銷系李峰副教授在講授《計量經濟學》課程中,講到:“越是危急關頭越彰顯民族韌性,越是困難越要凝聚精神力量。”讓同學們把這種韌性和力量貫穿到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提出師生共同克服困難,做到教學質量不能降低、學習效果不能降低。結合課程講授的内容,引發學生思考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以及疫情後的是否會出現報複性消費等議題,引導學生對經濟外來沖擊思考和計量方式的思考,啟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愛國情懷。
組織管理系于海雲副教授,在講授《社會心理學》過程中,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引發的群體焦慮和恐慌,以及謠言傳播等社會現象, 利用課程教學内容所涉及的思想和理論,分析這些社會現象形成的内在原因和機制。于老師強調“疫情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網絡上真假難辨的疫情輿論引發的公衆的心理焦慮與恐慌。”為了學以緻用,于老師要求學生針對當前疫情,應用已學習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分析、解釋公衆的心理恐慌現象,并撰寫公衆風險感知、行為規律、公衆情緒引導、輿情應對與治理方面的課程小論文。
國際經濟與貿易系黃建康教授,将課程思政落實到上好每一堂課的具體行動中。黃老師說:“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喜歡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态,發現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些盲目性。我常與他們聊聊天,告訴他們,大學的學習具有較高層次的專業定向性、較多的探索性、相當的多樣性、更大的自主性;同學們要努力去提高‘自學’的能力,把“念書”上升到“求知”的層次,慢慢地學會自己去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自己在學習中提出問題。告訴同學們,學習由你的喜歡而開始,再由不喜歡而堅持,能堅持的人一定會有所收獲!所以,我在開展在線教學過程中,除了常規的備課要件如理論講述、閱讀書目、主要的專業公衆号與網站介紹外,還開辟了一些其他專欄,如閱讀材料、知識擴展、案例評析、課堂讨論、Ta說我思等。主動靠前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把自己所教的課程努力變成有一定深度、難度和挑戰度的課程。”
會計系朱佳俊副教授認為“意誠而後心正”是會計職業道德對誠信的基本要求,《會計學》課程除了要教會學生基本會計理論、方法,更重要的是結合職業德道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職業觀念,遵循職業道德要求,服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朱老師在《會計學》課程講授過程中,從會計的起源講起,結合《孟子正義》闡述會計的内涵與價值;結合《算術、幾何以及比例概要》介紹數學與會計的關系;結合《資本論》講述會計與經濟的關系;結合《關于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分析會計與道德的關系。并針對新冠疫情企業會計核算面臨的困難,與學生開展了《基于互聯網的會計應用與發展》大論讨。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結合自身專業,從物聯網、圖像識别、數據挖掘、人機交互、貿易法規、國際準則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讓同學們真正認識和理解會計學理論與應用,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和職業觀。
金融系周方召教授組織全系開展在線教學研讨,引導老師們開展在線課程思政,金融系老師都從各自課程内容和研究方向出發抛出疫情影響的經濟金融問題帶領同學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和金融念。謝玉梅教授從國際金融角度,引領學生積極探讨疫情對全球産業鍊影響和對策;付輝副教授則從疫情對金融市場穩定角度探讨證券投資學的研究;賀志芳副教授和徐炜博士也從風險管理角度分析了突發事件沖擊的尾部風險對沖;金融系的教師們在做好在線教學工作的同時,将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和育人中。
學院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通過抓好課程思政這一載體,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引導老師們根據自己的課程特色,合理的融入育人要素,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向學生傳遞正确的價值觀,使課堂不但成為師生知識交互載體,也成為思想碰撞和精神交互的載體,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知識學習、心智錘煉、價值塑造的過程,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和育人成效。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浦徐進教授開展線上教學

市場營銷系李峰副教授前期錄播

組織管理系于海雲副教授開展在線教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系黃建康老師

會計系朱佳俊副教授開展在線教學

金融系徐炜博士開展在線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