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在疫情防控期間紮實推進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工作,豐富職業規劃教育形式,推動學生進一步完善職業規劃、蓄積就業能量、提升創業競争力,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邀請江蘇師範大學黨委研工部部長王本賢老師帶來《疫情之下的大學生創業新思考》雲講座,商學院2017級師生線上參與本次活動。
(一)努力做藝術家
“能夠在關鍵時刻挺過來,就是真正的藝術家。” 每個初創公司都會伴随衆多不确定性因素,然而具備頑強的精神以及危機意識的創業者可以一次次離開受壓制的環境,尋找其他可以創新的地方,這依靠的是對于新生事物的赤誠追求與執着堅持。作為商科畢業生需要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樹立獨立思考意識,要有不抛棄不放棄敢想敢做的創業精神與咬緊牙關堅守突破的創業心态。
(二)不能臆想,但需要頓悟
“頓悟常常發生在具體執行中的抽離”。企業最緻命的錯誤在于自以為了解顧客需求或者認為有高質量産品就可以吸引顧客,卻忽略了面對不确定性時擴展可以盈利的商業模式。企業需要頓悟與思考,主動為頓悟創造條件,例如:商業模式建設、顧客品牌文化建設等,而不是按照傳統模式。此次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從快速步調中抽離出來,進行理性思考、面對不确定因素的擴展或許會有新的啟發。
(三)未來商業即精益商業
“想象中的用戶痛點不等于真實的用戶痛點”。對于企業什麼是最需要的,有的人說是盈利、産品,其實不然,因為實際上商業的本質是創業,因此“被需要”才是首要的。未來精益商業的核心觀點是“通過一句話就能讓外行明白”,這個過程要通過不斷試錯、快速試錯、低成本試錯,并不會一蹴而就,真正合适的商業模式應該是反複的嘗試直到被驗證。作為商科大學生需要克服“基因惰性”,根據自己的優劣勢來不斷調整自我規劃,培養這種精益商業思維。
本次講座為即将面臨選擇的大三學生完善職業規劃和塑造就業創業精神提供了方向,鼓勵學生們不斷提升個人核心競争力,以創新創業的精神與心态投身到職涯。工商1701梁菊紅感言:“在這次疫情中,非常能夠體現企業家精神和品牌文化,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企業在疫情中都遭到了重創,但依舊能将挑戰化為機遇。在企業面臨困境時臨危受命、用自己的力量創造奇迹,本身也是一種值得稱贊、鼓勵的“創業”。”工商1702的鄭秀銳同學說道:“疫情之下全球面臨經濟沖擊,但危機,是“危”也是“機”。2003年的疫情過後,迎來了電子商務的春天。相信這個2020一定會重新啟動經濟的新局面。”


學生線上聆聽講座(一)

學生線上聆聽講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