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光輝映文旅,産業振興鄉村。近日,江南大學商學院“紅光璀璨文旅夢”實踐團赴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通過實地考察、交流訪談探索當地的紅色文化、民俗風情與和諧生态,旨在以青年力量助力當地文旅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
紅色文旅領航,産業振興賦能。實踐首日,實踐團到達海東市循化縣紅光村進行調研。紅光村是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村名寓意“紅軍精神、光照千秋”。實踐團成員跟随紅光村黨支部書記馬乙四夫逐一參觀西路軍紀念館以及紅光清真寺、紅軍莊廓院等紅色遺址;觀察西路紅軍被俘時依然鬥智鬥勇在建築修建中融入的紅五星、鐮刀、錘子等象征着革命信仰的圖案;學習西路紅軍威武不屈、堅定不移、紅心向黨的革命精神。“沒有紅軍,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今天的紅光村,所有的精神财富都是紅軍留下的。”馬乙四夫如是說道。如今,紅光村依托紅色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與服務業,打造西路軍紀念館、紅色廣場、紅光清真寺等六大景點吸引遊客,同時鼓勵村民開辦農家樂、紀念品超市等來服務遊客,有效帶動當地村民增收緻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然而,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也了解到,紅光村依然面臨着留不住旅客與留不住青壯年勞動力的問題。為此,紅光村迎難而上、主動作為。一方面,為了留住旅客,紅光村持續打造系列景點,豐富遊客行程,努力将遊客留在當地用餐。同時修建旅客服務中心、文創特産超市等增強遊客體驗。另一方面,為了留住青壯年勞動力,紅光村充分利用150畝村集體土地,由村集體開設服裝加工廠、電動石墨加工車間等提供就業,此外,紅光村還把一些土地承包給企業或個人開展野炊基地等,不僅有效解決紅光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問題,也促進旅遊業等産業振興。
共賞民俗風情,共促民族團結。實踐團走進循化文都藏族鄉、撒拉爾故裡等地了解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循化縣的生動實踐。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作為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居住着撒拉、藏、回、漢等多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5%左右。千百年來,在循化這片熱土上,各族群衆像“石榴籽”一樣聚在一起,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這裡常開長盛。“‘和’的關鍵在尊重。”撒拉族小夥馬英傑對實踐團成員們這樣說到。“雖然我們的信仰不同,但‘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和睦相處的第一點就是要尊重他人。”話未說完,迎面走來一位藏族大叔,馬英傑熟練地用藏語打起了招呼。實踐團成員驚訝這個撒拉小夥竟然還會藏語,他說:“我就是感覺用藏語和藏民們溝通更親切些,所以才慢慢從隻會打個稱呼到現在能溝通交流。”行走在循化,大好山河壯美秀麗,但各民族間相愛相親的情誼更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調研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也了解到,為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循化縣政府“火力全開”,開展特色活動、加快景點串聯、壯大拉面産業……一項項惠民舉措不斷推進各民族群衆生活上相互幫助、經濟上相互依存,以期為新一輪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創建貢獻循化力量、展現循化擔當。
發展綠色産業,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循化當地企業探訪綠色産業發展概況,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谛。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黃河谷地,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地帶,90多公裡黃河流經此地,滋養了養殖業、旅遊業等一系列特色産業。從紅椒産業的蓬勃發展,到公伯峽水電站的生态智慧,再到黃河水路的優美風光,每一處都是生态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實踐團成員重點探訪了當地高原特色冷水魚網箱養殖業,以循化縣紅光村村民在2009年自主創業成立的公伯峽水産養殖基地為例,目前該漁場養殖基地面積約45公頃,已建成6×6的标準網箱55組,12×12的網箱42組,周長60米的圓形深水網箱25個,主要養殖青海黃河冷水魚,包括三文魚、黃鳟魚等。養殖的三文魚、黃鳟魚等在經過三年左右的生長周期後會銷往上海、廣州等地,售價大概在90多元每公斤。目前市場可以說是供不應求。上遊清澈的黃河冷水資源,讓當地農民成為高原上的“打魚郎”,在吃上“生态飯”的同時,也留住令人心向往之的詩和遠方。
紅色文旅“正青春”,民族團結之花“正盛放”,綠色發展“正當時”。江南大學商學院“紅光璀璨文旅夢”實踐團成員積極響應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精神号召,遠赴青海循化見證了一條“紅綠相映”“民族團結”的特色強村富民路。未來,團隊成員将繼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用實際行動為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貢獻青春力量!

實踐團成員合影

馬乙四夫講解西路軍曆史

實踐團成員參觀撒拉族曆史文化館

實踐團成員與藏族姑娘合影

漁場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