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扛起青年學子的責任和擔當。8月6日—8月12日,在江南大學商學院金融系謝玉梅教授、輔導員王璁指導下,“皖中小康行”實踐團赴安徽滁州、馬鞍山等市圍繞“決勝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一路向南,商院學子入皖地;一片熱忱,鄉村振興助發展。
8月10日,“皖中小康行”調研團隊赴安徽滁州市全椒縣武崗鎮砂石村、馬鞍山市和縣石楊鎮石楊社區圍繞“蝦稻連作”鄉村産業開展調研,得益于地理資源優勢和國民喜食龍蝦,全椒縣農民掀起養殖龍蝦熱潮,“全椒龍蝦”因此走紅,逐步走進大衆視野,近幾年,“全椒龍蝦”走出滁州,走向全國。
調研團深入滁州市全椒縣與馬鞍山市和縣兩地考察,先後與砂石村種田養殖大戶彭慶葉先生和石楊社區村支書汪昭雲進行訪談交流,加深了對“蝦稻連作”産業的理解,兩地自實行“蝦稻連作”産業以來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調研團也深入了解了疫情下農民的生活現狀和現有蝦稻種植規模,并實地考察了蝦稻養殖基地,對“蝦稻連作”産業在助力鄉村振興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有了全新的認識。在走訪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與當地村支書、村民一起探讨“蝦稻連作”産業未來發展方向,為振興當地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建言獻策
在調研完兩地“蝦稻連作”鄉村産業之後,調研團成員們都紛紛表示,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我們也應為賦能鄉村注入青春力量,用青春之光加快鄉村振興進程。離開全椒縣、和縣之後,團隊也将持續關注兩地“蝦稻”産業發展進程,為鄉村振興獻言獻策。
一份初心,脫貧攻堅在路上;一片赤誠,青年學子肯擔當。
8月11日,為豐富實踐内容、加深調研意義理解,“皖中小康行”調研團有幸邀請到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楊灣鎮曾墩村扶貧第一書記甘國清、江南大學商學院2019屆畢業生、安徽省選調生王慶雲接受線上采訪。
甘書記在接受采訪時說到,曾墩村的扶貧工作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扶貧工作取得很大的進步主要得益于鄉村産業的發展,其次便是扶貧與扶智結合,村裡設有扶貧夜校、“脫貧緻富互助會”等幫助貧困戶了解政策,解決思想觀念落後問題。扶貧第一書記是精準扶貧工作的火車頭、排頭兵、先行者,當代青年大學生則為精準扶貧工作注入了青春力量。作為一名普通大學生,王慶雲同學選擇“逆行”鄉村、迎難而上,在王慶雲身上,實踐團成員感悟到了她作為青年黨員的溫暖與擔當,在問及為何選擇扶貧工作時,她說到“我希望自己可以努力多為農民做好事、辦實事,讓我服務的小村子農民過上好日子,為國家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采訪結束後,實踐團成員鹿亞男同學表示:“這次采訪,我感受到了黨員基層幹部在扶貧助農工作中發揮的先鋒模範作用,是他們用自己戰則必勝的信心使村委及村民緊緊團結在脫貧道路上。”
一點一滴,實踐歸來話成長;一往無前,商院學子又啟航
8月12日,調研團在前期調研、采訪的基礎上形成詳細的産業分析調研報告。經過調研,調研團了解到全椒縣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高達10萬畝,“蝦稻連作”鄉村産業逐漸成熟,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在脫貧緻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平穩。真切感受到“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當以高質量為先”,一定要充分發揮“産業+技術”的力量,要把強縣與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脫貧與鄉村振興也密不可分的,以曾墩村為例,經過幾年扶貧工作的開展,曾墩村村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4-5千增長1.2萬多,村裡集中建設了稻蝦連作基地、葡萄基地,解決了許多貧困戶就業問題;曾墩村通過産業扶貧,村集體年純收入由不足2萬元增長到現在村集體50多萬元,村子整體經濟狀态得到了“質”的提升,村容村貌也有了顯著的改變。
此次皖中之行,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鄉村産業振興在建設美麗新鄉村中的重要作用,許多扶貧工作順利開展也得益于鄉村産業的發展,而在這之中,黨員、基層幹部發揮的先鋒模範作用也是不可磨滅。實踐團通過這次皖中之行,結合三地的鄉村産業及扶貧現狀形成有效實踐報告,繼續立足于“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為堅定不移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獻言獻策,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添磚加瓦,全力以赴為決勝全面小康貢獻青春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決勝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離不開鄉村百姓積極配合、基層幹部沖鋒在前,也需要青年學子守土有責、攻堅有為。“在實踐調研中了解國情,在成長成才中勇擔使命,彙聚力量為全面小康提速加油。”這便是此次社會實踐最大的收獲。



調研團實地調研

曾墩村扶貧第一書記甘國清接受調研團雲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