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實現之年,更是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助力決勝脫貧攻堅,響應黨和國家号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江南大學商學院“e路向新”援疆扶貧專題調研團在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劉勇博士和輔導員王璁老師的指導下深入新疆策勒縣和伊甯縣兩地,開展“決勝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援疆扶貧專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對扶貧黨員、高校教師和企業職員等采訪,感知新疆扶貧工作現狀,分别從“校”“企”角度提出新思、進行實踐,以實際行動助力脫貧攻堅。
扶貧現狀初探索
8月4日,調研團隊靈活采用“雲采訪”形式,視頻連線了新疆策勒縣托萬阿其瑪村駐村扶貧幹部崔瑞,聽取來自基礎扶貧最前線的真實聲音。
托萬阿其瑪村目前雖已順利脫貧,“産業補貼項目扶持效果不明顯、不持久”是當地面臨的最大困難。此外,畜牧與種植補貼政策依賴性強,以長遠的目光來看,不利于脫貧工作的開展。崔瑞強調:“國家扶貧項目主要以‘輸血’為主,更重要的是要培養當地更強的‘造血’能力。提高當地脫貧自立性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8月6日,調研團隊克服疫情防控工作的困難,連線到了新疆伊甯縣尤喀克塔木村駐村扶貧幹部祖麗米熱木。據她介紹,尤喀克塔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77戶1135人,截止2019年已實現全部脫貧。回顧這些年的扶貧工作,祖麗米熱木說“打赢脫貧攻堅戰,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要通過扶‘智’與扶‘志’讓懶人變積極,不能助長‘等靠要’思想,實現扶貧工作中的‘人和’至關重要。”
“造血”脫貧雙視角
8月8日,調研團通過視頻連線采訪了多年從事“内陸省區對口援疆”研究的江南大學商學院曹炳汝教授,邀請他從理論研究角度對貧困地區“造血”脫貧問題發表看法。“貧困地區應因地制宜,結合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産業,努力實踐一、二、三産業協同發展。比如,團隊本次的調研地之一的伊甯縣,可以憑借其豐富的礦産資源,在州政府的帶動作用下,發展煤炭深加工行業。”在談及産業扶貧的“造血”能力時,曹教授這樣告訴團隊成員。
第二天,調研團電話連線了新疆沙漠棗業有限公司銷售人員楊金光先生,在實業實踐帶動脫貧方面展開深入的交流。他向我們介紹,公司以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特色紅棗産品為主營産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農田管理和銷售産生了很大影響,故公司嘗試直播帶貨方式推銷産品。但由于農副産品市場價格較為透明,銷售收益不佳,他表示,希望未來新型線上銷售模式能起到品牌宣傳作用,提高銷售業績,助力當地消費扶貧。
扶“智”扶“志”兩手抓
為助力新疆扶貧扶“智”扶“志”工作,8月13日,調研團連線采訪了新疆時速科教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時培才先生,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對教育扶貧工作的影響。
新疆時速科教用品有限公司是伊犁州一家集學生服裝、工裝生成、開發、加工為一體的現代化服裝企業。從時培才先生那裡了解到,自2012年起公司與伊犁當地職高開展校企合作,為學校學生提供在校實習機會,彌補當地高校師資力量不足的缺陷。時培才說:“當學校特色與企業業務相合,當地人才和資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才能實現校企合作、互利互惠。”
扶貧先扶智,教育當先行。為促進民族團結和諧,推動民族教育發展,調研團策劃發起搭建育人橋梁,以支部共建結對形式,向新源縣中學發起“思源”育人合作計劃,旨在啟迪新疆青年學子,立志報考内地大學享受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努力引導時代青年積極參與西部計劃等志願活動,回疆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守土有責,戰“疫”有為。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江南大學商院學子立足商科專業,創新暑期社會實踐開展思路,努力延伸探知社會經濟發展的敏銳觸角,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探究經濟發展良策,以實際行動為援疆扶貧偉大事業貢獻熾熱的青春力量。

曹炳汝教授等人參觀霍城縣薰衣草産業加工過程

崔瑞等駐村扶貧幹部日常工作研讨會

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