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第38個教師節,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師重教、弘揚師德的良好氛圍,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圍繞“迎接黨的二十大,培根鑄魂育新人”主題,商學院于9月14日在線上召開立德樹人研讨會。全院42名教學一線的老師參加研讨活動,院黨委委員、副院長王雷教授主持研讨活動。
會上,老師們積極踴躍發言。施震凱老師認為“培根鑄魂育新人”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堅定信念。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教育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二是勤勉敬業。在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大學教師的道德規範和行為規範,樹立嚴格自律、愛崗敬業的良好教師形象,“立人先立德,樹人先樹品”。三是關愛學生。為學生做好引領工作,充分關愛學生。教師除了上課外還有班主任、新生導師、學業導師、畢業論文導師、學生競賽導師、碩士生導師等諸多與學生交流的機會,要不斷增強教書育人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四是勇于創新。在改革實踐探索上下功夫,優化教學理念和方法,不斷完善課程培養方案,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圍繞“思想引領、知識傳授、能力提升”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目标,深入挖掘課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設計和優化課程的各個環節。把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專業教育教學全過程,培養造就一批敢創新、能創新的人才。
于海雲老師認為,要在課堂教學中貫穿思政内容,教師必須在政治、曆史和黨的知識等方面有豐富的積累,尤其是對我黨對于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要有準确的理解。如果不去系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教師将很難精準把握曆史的真相和基調,就無法對學生進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裴佳音老師以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為例,介紹了如何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标教育學生。她提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遇。百年前的中國,一群青年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也為中國選擇了光明的前途和命運。現在面對各種機遇和全球性的威脅與挑戰,青年學生要順應時代要求,樹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信心,才能更好的實現人生價值。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機會不僅是技術,數字經濟的發展除了對技術的需求帶來的機遇外,對企業的管理、對整個企業商業模式的變化也産生了巨大的需求,對商科人才培養也是一個重要機遇。
陳嘉琪老師認為,立人先立德,樹人先樹品。作為教師,我們既負有傳道授業的責任,也有作為學生引路人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學生和老師之間是相互成就的,是一種良性循環。老師應保有一顆真誠之心,誠心以待,不負學生的信任,而在教學實踐環節,要積極探索課程思政。通過在教學内容中嵌入“案例研究、虛仿實驗、題材大事、專題分析、國際比較”等形式的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标,講好中國金融故事,總結好中國金融實踐經驗和理論創新,讓課程成為思政自然融入的載體。
俞園園老師以“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為主題,從課程育人、科研育人、服務育人三方面介紹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在課程育人方面,以所授《統計學》課程為例,介紹了課程思政的總目标和分目标以及課程章節的思政元素;在科研育人方面,重點介紹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研訓練體系;在服務育人方面,重點介紹了班主任在立德樹人工作上的體會。
孟繁博老師以《服務營銷》課程為例,從高階性、創新性、挑戰性三個層面作經驗分享:一是提升培養目标與培養内容的高階性。通過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使其将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有機融合。二是促進教學内容與教學形式的創新性。在教學内容上,體現時代性與前沿性并将學術研究、科技發展前沿成果、課程思政理念等引入課堂。在教學形式上,體現互動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即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并利用信息技術翻轉課堂,開展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三是增加教學内容、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評價的挑戰性。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擴大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增加研究性、創新性與綜合性的内容,建設具有不同層次内容體系,多樣化評價方案相結合的方式增加課程挑戰度,給學生“科學增負”。
從黨的十七大确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到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再到黨的十九大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重要地位不斷凸顯。與會老師們一緻認為,必須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教書育人實處,才能在面對“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時給出圓滿答案。

研讨活動現場

孟繁博老師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