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7日, 《光明日報》第16版.智庫刊發了我院吳林海、浦徐進教授等的研究成果《把住食品安全關 提升公衆科學素養》一文。這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食品安全戰略的科學内涵與制度體系框架設計研究”〔19AGL021〕階段性成果之一。
食品安全素養是公衆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也是直接關系人民群衆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關鍵“入口”。如何提升城鄉居民的食品安全風險防範意識,引導其養成科學的飲食理念、健康的食品消費行為,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們出的一道考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道“必答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吳林海教授迅速帶領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團隊, 通過網絡問卷方式開展了調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472位受訪者參與了調查。其中,8.27%的受訪者承認食用過野生動物或不明來源的動物性食品。放眼全國,即使按照5%的比例推算,在14億左右人口中也有約7000萬人不同程度地食用過野生動物或不明來源的動物性食品。
文章從食品安全科學素養角度分析,公衆對于“食用野味”的認識誤區主要有三點:一是少數人片面認為野生動物隻要熟食就沒有風險。二是少數人片面認為野生動物營養更豐富。三是少數人片面認為野生動物口感更好。此外,公衆食品安全素養的不足還普遍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家庭食品處理存在諸多誤區,主要集中于家庭食品購買後的運輸、儲存、解凍、準備、烹饪和剩飯處理等6個環節。家庭是防範食品安全風險尤其是預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防線,但由于食品安全科學素養的不足,導緻家庭成為發生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場所之一。購買食品與選擇就餐場所時應該知曉的基本常識普遍缺失。比如,相當數量的消費者在購買包裝食品時不會認真查看食品标簽;很多消費者在選擇就餐場所時,并不注意查看餐館是否懸挂餐飲服務許可證或食品經營許可證,是否有監督公示牌公示的臉譜标識等。
文章指出,個人良好的自我管理是防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醫療資源相對緊缺的非常時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戴口罩、勤洗手、自我隔離等個人防控知識得到很好普及,食品安全素養的重要性也被全民廣泛認同,但仍有少部分人對形成文明健康的食品安全意識重視不夠。理念決定态度,态度影響行為。為了更好防控疫情、提升公衆科學素養水平,從食品安全素養培育入手,構建防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長效機制已刻不容緩。對此,吳林海教授團隊從提升公衆食品安全科學素養方面提出“全面貫徹中央決策,完善相關制度安排”、“從娃娃抓起,實施提升公衆食品安全意識等科學素養的基礎工程”、“面向全體公衆,推進提升食品安全意識等科學素養的繼續教育工程”、“豐富平台渠道,拓展食品安全等公共健康科普資源”四點建議。

《光明日報》刊發我院吳林海、浦徐進教授等的研究成果《把住食品安全關 提升公衆科學素養》
本文來源于:光明日報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2/17/nbs.D110000gmrb_01.htm
原文鍊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2/17/nw.D110000gmrb_20200217_2-16.htm